
关于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第二首偈颂:

讲生死问题,尤其是这首偈颂最重要的讲到宇宙万有的心物一元,生死问题。第一句话“浩浩”两个字是形容词,这是根据《楞伽经》,佛说的《楞伽经》,他比方,他作什么比方啊?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心性的本体,像大海一样,大海洋一样,大海洋做比方,“浩浩”是非常伟大,三藏就是刚才讲过能藏,所藏,执藏。能、所、执,三个重点,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都在里头,包含了一切种子。种子也是形容词,拿植物来形容,所以“浩浩三藏不可穷”,研究起来,就是佛学的话“不可思议”,研究透彻很难,除了真正自己证得成佛,彻底了解,否则用世界的智慧去研究它,永远搞不透的,道理太深了。
渊深,形容像海一样,像海底一样,有多深不知道,太深了。渊深七浪,他的心意识起的作用,像海水上起的波浪,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像大海水,这个《楞伽经》所提到的,第七识,海水的本身动起来,起的波浪,起的浪;第六识,波浪上面起的波;这个前五识,水花,波浪上面的水花,这样一个比方。这个比方,佛在《楞伽经》上所提出来的。那么我们可以引用“渊深七浪境为风”。
这是我们讲到玄奘大师的阿赖耶识第二首偈子,“渊深七浪境为风”,波浪怎么依他起的,讲无始以来,多生多世,因外境引起,所以说,究竟以物为主,唯物为主,还是唯心为主?心的动,因外境、因物引起的,也可以讲,物的形成,物理世界形成因心所引起的,这两个是相互为因果,很难说。不过他现在讲是,根据《楞伽经》说的,外境引起心念在动,所以叫“依他起”。
譬如我们常常,大家现在一般习惯的应用,《六祖坛经》,禅宗六祖惠能,没有出来的时候,不是两个小和尚在争论,风动、幡动嘛,后来六祖听到就告诉两个小和尚,也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你的心动。心怎么动呢?大家听到觉到很好的话,其实呢,心为什么动?因为风动幡动而动嘛,依他起,风不动,幡不动,你不会提这个问题哈,风动幡动,然后再问究竟谁在动呢?仁者心动。
事实来讲是哪个在动啊?风吹幡动,没有幡,风吹来看不见动相,因为风无相无形,因为幡(动),才知道风在吹,风动、幡动。没有幡,你哪里知道风动?你说我感觉到,因为没有脸,没有身体,你不晓得有风,没有触受,你不知道有风,现在,我们空气的风,空气都在这里,他没有动,我们也没有感觉到他的动,两手自己这样一动(师用二手作扇风状),脸上身上才感到,风动了。是风动,还是你的感觉动,你说也不是感觉也不是风,我心动,三样都在动,换句话三样都没有动。
随便一听,唉呀,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哦哟,千古拿来作名言,学禅的人不同意,三句话都不对,也可以说六祖的也没有说对啊,心动,这个心动,意识心动,你心不动,风也在动,幡也在动,同你心动不动有什么关系啊?是依境而起,依他起,才讨论,风动幡动,所以有心动,就是风幡都在动。三样各自独立,各自性离,这就是科学的讨论啦,所以讲禅宗有时候往往容易流入狂禅,笼统般若,颟顸佛性,这就是佛法了。唉呀,风动啊,幡动啊,不是啦,是心动。讲逻辑,讲科学,这个话不成立。风跟幡啦的确在动,再进一步逻辑来讲,科学来讲,风,随时风动,能动,风是所动的现象,能动的是什么东西?不是风。幡,是所动的一个现象,幡之所以动,是因为风动,或者是人力把它摇动。那么再追究你的心动,心是个什么能力在动,这就是要法相唯识了。
所以只讲心动,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唉.....好啊,好个屁。一点都不好,笼统真如,颟顸佛性,严重讲起来。
——二零零四年七都君庐珍贵开示

参禅之辈,甚有蔑视教理,视三藏十二分教,皆为剩语,摭拾谚语村言,巧立名目,如以三关称之曰:“雁门关、山海关”等类,惊世骇俗,借以鸣高。若斯之徒,落知见愚,殊足叹惜!
后世宗门竞相传习曰:《法华》、《楞严》,把本参禅,以此二经,为禅宗所据宝典,与初祖之授《楞伽》,六祖之受《金刚经》,尤有进焉。
既或熟习之矣,而与三论、成实之言,唯识华严天台之学,诸多未解。然则纵悟此心,便同于佛,而三祇劫论,菩萨五十三位,天台之三止三观,华严十重玄义,唯识家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中如帝网重重,如何同异?如何相印?皆当一一透过,一有滞碍,何得云然。如笼统颟顸,自招罪过,反不如依教奉行,踏实修行为是,何事参禅。
尤其当今之世,百家学说争鸣,甚于印度佛在世时,与吾国春秋战国时代。不能温故知新,融通诸说,徒知“乾矢橛”、“麻三斤”、“云门饼”、“赵州茶”,老死语下,称佛山中,则吾佛之所寄望于荷担大法,嘱咐正法眼藏者,又何益于众生耶!多闻慧解,固为所知障,但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文字因缘,虽曰习气,而亦通于般若,彰明文采,舍此谁寄!
例如六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乃仁者心动。”宗门风行此语,传诵千古。今试思六祖所谓心动,为指此意识之心,抑另有其义?如指此心,禅宗之徒,用功得至身定心空,万缘都寂,其他外境之风动也好,幡动也好,与我了不相关,即自肯曰:我已明得六祖之意,已明此心矣。苟如此,禅宗之所谓心,只为第六意识之识心耳。纵饶此心无念无动,而外境外物之风幡,依然在动,与我又有何涉?如曰:本不相涉,则万物一体之说,山河大地,宇宙万法皆为阿赖耶识所变。《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是何解?风幡既未外于宇宙,此心纵然不动,风幡仍在飞扬,如认到此为是,则禅宗之所谓心法者,止属现代心理学之一部分,又何得为超三界外之无上妙法耶!此时风幡与心,与华严法界、涅槃妙心、唯识法性等学,又如何沟通?
即使理无碍矣,又须事理无碍,证此风幡心动之极,又复如何?若此类课题,宗门中公案,比比皆是,一有未透,且莫妄说明心。 佛语心者,有时指宇宙万法本体,称谓心名。有时指此妄念,亦名为心。此因翻译名言,偶有疏忽。且文字语言,往往不能表达深意,故贻誵讹之误。
悟者,悟此心之用,证者,证此心之体。体用皆如矣,然后或摄用归体,或摄体归用,任运作为,终合于道。故云:修行法门有二种:一从法界归摄色身。一从色身透出法界。从法界摄色身,《华严》尚矣。从色身出法界,《楞严》诸经有焉。
三藏十二分教,论为疏释经律之学。主于论者,未可数典忘祖,若独以此如海经藏,分类排列,融通诸经语句,取以经注经方法,则求得知解总和,足可通诠诸法矣。何待创立知见,别尚玄奇乎!
——《禅海蠡测》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排版、校对:嘉旭
审核:嘉禾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南怀瑾文教基金会”(侵删)
相关文章链接:
• 南怀瑾老师被亲眼看到变成一尊准提佛母,他已经有这样的成就
• 南怀瑾先生:到了这一步才能祛除身体内部的病,方法我只能讲到这里了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