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风、气为万病之首。风不是空气的风,也不是东南西北风,是这个气,空气的变化影响。《黄帝内经》的原文关于风,讲“风善行而数变”,很难把握得住。所以,学佛的有修气修脉,修密宗啊、天台宗啊,都搞这一套。

说到感觉与知觉,《黄帝内经》的医理归纳起来,都是属于感觉;然后把感觉分类讲了那么多。这一部书分成两部分,《素问》是基本的原则,医理学也就叫做病理学。《灵枢》是医理变成方法论,尤其变成砭、针、灸;汤药是另外一部分了。我们最初的一部汤药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用几味药治好病叫“经方”,但是也有人反对。可是后来的药方《汤头歌诀》《温病条辨》等等,并没有跳出它的范围。张仲景在湖南是做官耶!做太守。在湖南、湖北潮湿的地方,他看了老百姓的病很难过,就在那里做官又做医生,专门给老百姓看病,把经验写成了《伤寒论》。《伤寒论》的重点是风对人的影响。

所以“风为百病之长”,不是我讲的哦!是《黄帝内经》的原文。所以万病之首是气,就是生命之气……

《黄帝内经》中提到风,但是一般把风当成外风了;不是的,这个是代号。所以佛教有句成语“四大皆空”,地水火风叫四大,大的意思是这一大类、一大堆啦,所以叫做四大。实际上是五大,地水火风空,这是五大。

这个空不是理念上的空,是有形的空。譬如我们看这个地方没有东西挡住就叫做空,这是物理的空,空不是没有东西。地水火风空五大,是说生命具备了这些东西,所以风大是一个代号。道家或者中国医学把那个叫做气,风大就是这个气。空气也是风大,我们身体内部,生命第一个重要的维持是风大,是气,没有气就死亡了。但是四大要平衡,地水火风要平衡。

所以你读《黄帝内经》,看到风字,不要认为衣服穿好,被子盖到就没有风,你被子盖三层里头还是有风。风是无孔不入的。《黄帝内经》就说“风善行而数变”,它乱钻的,行就是钻进去,它没有空间。拿空气来讲,我们修好了房子,墙壁阻碍风进不来,你说水泥墙壁里有没有风?当然有,它一样透过来。所以我们晓得气和风是这个样子的。

风在身体中,又分五行气;上行气向上走,是自然的,不会到下行来。假设上行气到下行来,是不行的,它们两个路线不同,轨道不同。下行气向上走也不行。左边的是左行气,右边是右行气,这是印度的分法。我们分左右阴阳,中间腰围一带,我们叫带脉。所以奇经八脉,腰围一圈的中行气都要打通。不通的话,生理生命就不平衡。这个五行气是这样的,还要配合火大修法……

“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风是什么?我们医书上讲“传”,“传”又是什么?譬如我们伤风,我常常说伤风跟感冒是两个东西。我们过去都讲伤风了,受凉了,那是没有细菌的,是风邪的进入,衣服穿得不够,或者某一部分有风进来了。风从皮肤都可以进来,重点在鼻子。感冒有细菌,伤风不一定有细菌,不过伤风停留久一些就长细菌了……

所以讲到这个“传”字,伤风感冒,外面传进来先到鼻子,鼻腔里有细菌的话,感冒停留十天八天,没有另外并发,肠胃没有不好,细菌在鼻腔里就死亡了,变鼻水出去了。如果肠胃不好或者有其它的并发症,伤风马上变成感冒。风一部分一部分地渗透过来,这个“传”就是渗透。所以看中国古文的医书,就要看清楚,才知道什么叫做“传”。

“其传为风消”,譬如说伤风一进来,鼻子受凉,消就是深入严重了。我常常告诉年轻人,把领子拉高一点,尤其现在女孩子爱漂亮,受西方的影响,袒胸露背。我们中国人以前领子是高的,现在是越露得多越好,是时髦漂亮。我说将来下个世纪的人不要穿衣服了,最好把皮都扒掉,那就更是漂亮。现在人爱瘦,以前人爱胖,这个里头还有很多政治风气的作用。这个进来的风,气传过来了,“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他说我们里头的气很充足时,虽然走动传布,并没有关系,贲就是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身的风力不够时,气息积结了,就死了。

——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排版、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转载自恒南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