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讲鬼、讲怪、讲狐狸精的小说,为什么第一篇说这样一个故事?过去中国写小说的人,不是随便下笔的,一套传统的中国文化,道德规范的精神,摆得很严谨。
——《论语别裁》
清朝的蒲松龄写了部《聊斋志异》,借鬼来骂人,他自比司马迁,《聊斋志异》也被称作中国的鬼史。文字非常好,是我们小时候必看的,又怕又爱读。
这小说的第一篇,写的是阴间的考城隍,城隍好比是阴间的县长级长官。文中讲到有位读书人,在夜里梦见被鬼擒去阴间的考场,主考官是关公,关公出了个题目,“一人二心,有心无心”。这位考生的答案可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所以中国人做好事叫积阴德,做了不说的叫阴德。无犯意而做错了事,可能良心上过不去,但是不用处罚。关公看了这读书人所答的卷子,就派他作城隍。读书人说这县长做不得,因为他还有妈妈在世要养,死不得。关公就调卷看看他的妈妈还有几年的阳寿,让读书人先回去尽孝,等妈妈的阳寿尽了再回来。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聊斋志异》第一篇写考城隍,就是要教人为善。蒲松龄把书写完了之后,送给一位当时的名士王渔洋过目,王渔洋当场出一万两银子,要蒲松龄卖给他,也就是想买著作权。蒲松龄不干,王渔洋只好帮他写一篇序,其中有一首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你看这首诗很美,实际上是骂人,人比鬼可怕可恶多了,听听讲鬼话远比听人话好。
布施的道理,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这是学佛的人应该有的心理。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维摩诘的花雨满天》(点击文字即可进入)
“为善无近名”,中国文化不仅庄子的思想如此,诸子百家都是如此。过去大家讲做好事有四个字,叫做“阴功积德”,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没有?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这个道理灌输得很牢,做人一辈子要做到阴功积德。阴,是暗的,偷偷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这就是阴功。因为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如果做好人做好事,是为了给人家表扬,为了让人家说我们是好人,这个不算是善事。
我经常提到一本小说《聊斋志异》,因为最近在座满眼看到有许多新来的青年同学,他们也许没有看过这部说鬼的小说;但是很多同学对于这本书也很欣赏,我往往问第一篇是什么?很多人答不出来。
《聊斋》这一部书说鬼怪,说狐狸精,它的宗旨在哪里你就不懂了!现在我给你们做答案,第一篇是《考城隍》。我们台北市到了成都路,不是有一个城隍庙吗?城隍也就是阴间的地方官。这一篇很妙,有一个读书人,做梦梦见接到一个通知,叫他参加一个考试。他莫名其妙,心里想,还没有到联考的时间,也不是普考,为什么要马上去考试?一到那里看见上面坐的主考官是关公,这个多吓人!我们中国人素来对关公是尊重得不得了,那比包公还威严。
题目发下来,他就作了一篇文章,中间有几句很要紧的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有心去做善事,故意有心的,为了做好人去做善事,他说这个人虽然做了好事,也不赏他,因为他有个目的是好名、求名。无心为恶,这个人无意做坏事,譬如说:家里一块破铜烂铁,向窗外一丢,结果伤了人,他是无意的,他无心为恶,虽然做了坏事,不罚。所以关公当场阅卷,拍案叫好,录取了他,要他马上去做城隍。他一听去做城隍,糟糕,那要死了以后才做的。他说我还不能死啊!最后只好向关公请求说:我妈妈年纪大,只有我一个儿子,你叫我马上去做阴间的官,我死了,谁孝养我妈妈啊?关公说:你有此心真是好极了,马上叫人看他妈妈还有几年阳寿。判官(秘书)把簿子翻开一查,还有九年。关公说:可以,就等你九年吧!那个职位先叫判官(秘书)代理。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为善无近名”的道理,表面上看是逃避,但也是教你做善事是要真善,不求神知,不为名利,也不要为了因果报应。我常常碰到许多学宗教的朋友,好像他做了许多好事,已经磕了好多头,拜了好多佛,念了好多经,好像他也天天上教堂做礼拜,为什么他的爸爸妈妈会死掉呢?这个问题我是答不出来的,只好看着他,张开嘴巴,没办法答。这种心理就是伪善。如果拿历史来证明,有很多忠臣孝子的做法,“为善无近名”的太多了,所以暂时到此就不补充了。
——《庄子諵譁》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排版、校对:嘉旭
审核:嘉禾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南师如是说”
相关文章链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