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安那般那到了知息遍身的时候,报身息起来了,佛经称报身息,魏晋以后的道家叫胎息,就像婴儿在娘胎里头一样,口鼻自然没有呼吸,身体会长大,也不是肚脐在呼吸,可是这里生命功能,在身体下部会有种动力的作用,这个就是报身息了。到了报身息起来,这个时候知息遍身不是外来的呼吸,而是内在充满了,这个气息遍身以后你的脉就慢慢转变了。
凡是念头真专一的时候,不要说念空,气都好像没有了,一定之后到达了气住,但还没有到达真正的脉停。念头真专一,气就停住了。还要注意哦!千万不要讲错了,很多道家、外道修法,都以为丹田起呼吸叫做胎息,那是很错误的哦!丹田的内呼吸是好事,不要认为就是胎息,真正的胎息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之息以踵”。那时鼻子的气停了,感觉全身毛孔都在吸气,乃至到脚底心。全身都在呼吸,那才算是胎息。但是很多人鼻子的呼吸感觉不出来,把小腹丹田里的呼吸,当成是胎息,这是一般道家自欺欺人之谈,都搞错了,那只能讲是内呼吸。
——摘编自《传统身心性命之学的探讨》《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
肚脐密宗叫脐轮,道家叫丹田。实际上这一部份与肾上腺的荷尔蒙有关系的,一直通到睾丸这一部份,女性到子宫这里。所以婴儿的呼吸是在丹田呼吸,这个在道家叫做胎息。胎儿在娘胎里头没有用鼻子呼吸啊!靠脐带跟丹田呼吸。胎儿的营养也是靠脐带输进来。注意!丹田的呼吸,内呼吸还不是根本。
其实我们全身的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但是我们最容易感觉是鼻子,自己身上毛孔的呼吸不知道。如果把你埋到土里去,只要埋到心窝子这里,你就晓得毛孔呼吸的厉害。埋到心窝子以上,毛孔不能呼吸了,你就没命了。所以修到了不用注意鼻子的呼吸,你全身内外都在呼吸,全息就来了,不需要再靠呼吸的充满。能感觉与气合为一,变成一个了,就是自己本身在一进一出。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整个身体变成一个大气袋。不是在呼吸,是一开一阖,整个身体好像都在做出入息。这就是现在医学上所讲的“全息”。其实最健康的婴儿有这个现象,他熟睡时呼吸没有了,可是身体还在全息,在成长,生生不已。我们长大以后就没有这个功能了,除了修道有工夫以外。
你要在出入息的时候,观察一出一入,不出不入。所以气住脉停是息法次第生,那个是息的境界。以道家来讲,气充满了,不呼吸了。密宗叫做宝瓶气。印度瑜珈拼命修宝瓶气,忍住呼吸,那是假的。真到了气住,工夫得定了,气自然停止了。这个就是宝瓶,空的,身体变成一个空瓶子一样。这个瓶子里面有没有气?没有气了,充满了息,生生不已的功能来了,这是息法的次第生。
修出入息,你修到最高的境界,只要你这个肉体还在,四大还在,风大还有,如庄子所讲的“至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息一直到达脚底。在这里又超过《庄子》所讲的境界。你修到出息的三昧境界,一口气出去,不进来了,可是你本身还是充实的。甚至到头顶的上方以至充满整个虚空,如孟子所讲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天地之间”,这是真工夫,不是理论。这个时候才是真到了出入息的三摩地,能够与你心意配合,随时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南老师讲达摩多罗禅经》
由粗浮的呼吸,透过静坐、修定,变得呼吸轻微,乃至变成很长的呼吸。所谓长呼吸是呼吸缓慢。工夫到了某个境界,很久才呼吸一下,一呼一吸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也就是说,呼与吸中间的距离拉长了,这才是真正的“长呼吸”。一般做工夫的人看到古书上的“长呼吸”,完了!拼命做很长的呼吸,这样反而把妄念的力量增强了。因此越坐妄念越大,越不能定,此乃理不明。所以学佛修道不论做任何功夫,明理是非常地重要,它有它的学理。如此,一呼一吸间的距离慢慢拉长,甚至到达好像没有呼吸,是谓“胎息”。一般人做工夫又搞错了,以为胎息是用小腹呼吸,搞了半天肚子越来越大了。
所谓“胎息”是呼吸几乎停止,气自然充满全身,到达足尖,甚至无形地从每个毛孔进出。有许多人做工夫说自己已经得到胎息,不用鼻子呼吸,在肚脐呼吸,我说很好,将来卖肉一定多两个钱,因为肚子长出大堆赘肉。那不是真的胎息,不要搞错了!当然,慢慢没有呼吸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现象,血脉流动缓慢,甚至似流不流,心脏很慢才动一下,好像患了心脏病快要死了,其实不是。那么,学佛打坐真做工夫,这些现象都会出现。就是说,这股业力有非常大的转动力量,慢慢反转来走慢了,这就是自然与生命的一种秘密。
——《南老师讲宗镜录》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排版、校对:嘉旭
审核:嘉禾
文章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链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