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的微管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通过量子物理学来解决意识之谜。彭罗斯和斯图尔特-哈姆洛夫提出,意识可能起源于神经元内部的量子处理器,一种叫做微管的东西。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成的,它们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相互间存在量子纠缠。

微管中的量子态会不断地调节和坍塌,每一次坍塌都会产生一个意识的瞬间,而这些意识的瞬间,就构成了我们的思维和感受。

什么是量子纠缠

先考虑个简单的例子。单只手套既可以是左手的,又可以是右手的,当时当把它们配对之后,变成了一副手套,它们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这副手套的整体性质,此时你只有发现其中一只是左手的,另一只不用观察马上知道是右手的。

在量子系统中,无论两个粒子间隔在多么遥远的距离,当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变化,另外一个也将瞬间随之变化。这种现象就是量子纠缠。、

量子通信

量子纠缠是量子通信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用个比方来简单理解这点。

首先,我们需要在培育两颗满足量子纠缠状态的粒子,它们一颗叫A,一颗叫B,且某一颗发生变化后,另一颗就会同时瞬间变化。

下面我们把两颗粒子中的一颗送去宇宙的某处(例如火星),另外一颗就在你的身体处于内。当你身体内的这颗粒子的状态改变时,火星上的粒子就会瞬间感应到这种变化。如此一来,就完成了一次信号的传递。反之亦然。这样我们就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

“我就是世界”

由于量子纠缠,人的命运可能早已注定。存在着一支无形的手,它能定向地与我们的大脑、心理等产生量子纠缠,操控我们的命运。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在这个世界里,主体和客体并无区别,个人的我与宇宙的万物在古印度先贤所说的那种永恒现在的模糊状态中相融合。吠陀中说,我即万物。有关万物本质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就是世界”。

生命的本源

关于生命的本原或灵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生物学”部分曾讲道:人死“灰飞烟灭”后,会有什么留下吗?

1954年这本书在莫斯科出的《自然辩证法》英文版中,恩格斯回答这个问题: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元素,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地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

简言之,恩格斯认为,人死之后有两种可能的状态:或者有机体的解体如“灰飞烟灭",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比人活得更久,它就是通常被称作灵魂的东西。

卡斯帕-弗雷德里希《云端的旅行者》

生命的本源是一种信息

一张纸条被撕碎后扔掉,它上面写的信息并没有消灭,而是保存在这些碎片中,只要可以把碎片找回来再拼上,这些信息就再现了。

即使这张纸条在造纸厂被打成纸浆,或者被烧掉,情况也一样,只不过是被保存在纸浆或灰烬中,重现信息的难度增大了而已。

由此可见,生命的本原是人体存载的信息,它与纸条上存载的信息一样,都是不灭的。在人体灰飞烟灭后,人体上承载的生命本原的信息仍然未被破坏,可以重构,只不过保存在更为复杂的状态中。

透纳《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

佛学的阿赖耶识

佛学把与生命有关的信息叫做“识”,认为它有八种,每个人死后,他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仍然存在。

前五识与色、声、香、味、触相应,通过眼、耳、鼻、舌、身,对内外之境起认知了别作用。五识它们所摄受的影像,由第六识相连而生出整体形象。

第六识称为意识,它负责把前五识所输入的资料作系统的组织,并根据从前的经验(习气),建立一个全面的影像,对内外之境能生起认知作用,引发众生生存所作的活动。

第七识有自我思量,它执著地以为“我”自己就是全部,并且以“我”为标准产生了善、恶的分别,以及客观和主观的区别。它影响第六意识,令它指挥前五识的活动,也会反过来受第六识影响。这两种识互相薰习,形成一种不断得到强化的习气。

第八阿赖耶识生出第七识,反过来又受第七识影响,熏习生成种子。个人的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模式、潜意识,乃至知识,都可以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了一颗习气种子。这个种子又称为业种,它会聚地、水、火、風四大,生出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

佛学认为,每个人死后,他的第八识中的业力种子及这些种子的记忆都在。在阿赖耶识这个仓库中的业种子,永远不会失掉和变质,它们遇到缘就起现行,就是果报。习气就是关于组装方式的生命信息。

作者:朱清时院士
排版:嘉灵
审核:嘉禾 
(转载自《意识:一半在脑内,一半在天上》,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