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祖师,姓王氏,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喆,改字知明,道号重阳子。

中国道教分为两大派别:一是以龙虎山天师府为领导的正一天师派,江苏的茅山、江西的闾(lǘ)山、山东的崂山等宗坛,皆属正一派,由天师府直接领导。二是以陕西重阳宫为祖庭的全真道,北京白云观、陕西龙门洞道观、山东省栖霞市太虚宫、宁海玄都观等,皆属全真道教。

正一派是由张道陵所创,故而天师府又称“嗣汉天师府”,昔日东汉时期,张天师奉太上老君敕旨去往四川传教布道,杀鬼万千,创立了“正一威盟天师道”。

从此正一派成为了天下道门总统,自汉以来占据天下道门正统和领导地位,而正一派道士因无多少太繁杂的戒律,所以可以结婚生子,而正一天师的传承也一直在张氏家族中传承,当时的天下道门也一直只有“正一派”一家独大。

一直到了北宋政和二年(1113年)冬季,陕西省咸阳市大魏村的王家,出生了一个婴儿。

王家为当时的地主家庭,家业丰厚,为富且仁,每每逢灾荒年间也会将家中的囤粮拿出来救济乡民,因此王家也一直是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农历的12月22日,是一个改变中国道教界的日子,王家的第十八个孩子出生了,家人希望他今后诚信立身,所以用了《易经》中的风泽中孚卦为名,因为是家中的第18个儿子,所以小名便唤作“十八郎。”

而此时已经是公元1113年,此时的大宋王朝早已没了宋太祖建国之初的气势,内有奸臣昏君误国,外有邻邦虎视眈眈。

身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不仅不思进取一味地听信奸臣之言,而且还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大宋王朝已经从太平盛世慢慢地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之后东北的金军发动南侵一直打到了北宋腹地,都城被破,皇帝被虏,而此时的王祖只有15岁。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王朝延续了国祚,而当时的陕西局势仍然在宋金军队和农民起义当中,走马灯似地来回变更政权。

公元1130年,北宋降臣陈豫被扶植建立起了傀儡政权,国号“大齐”,国土范围包括了陕西在内的关中地区。

刘豫这个所谓的“大齐皇帝”上台之后发布了一系列压榨百姓、使得民不聊生的政令。

同年,陕西大地遇上了旱灾,饥饿的乡民盯上了咸阳大户王家,晚上难民合伙闯入王家抢粮,甚至有人趁乱抢夺王家积蓄下来的财富,将王家上上下下折腾得一片狼藉。

王父生气地将自己家被抢的事实告到了官府,官府下令将乡里三百多户人家搜了个遍,找回了被抢财物,并且将闹事的主犯抓到了王家。

当时年仅十几岁的王祖,看着这些乡民起了恻隐之心,他劝说父亲:“这些乡民因为填不饱肚子,无法生存就是想求邻居施舍些饭吃,并不是真正的盗窃,我们怎么能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治罪而死呢?”

王父眼见王祖小小年纪就有着如此仁爱的胸怀,便不再追究,放了这些聚众哄抢的人。

在如此不稳定的时代下,王祖平安长大,在20岁时和其他的青年才俊一样为了日后的前程似锦,特地从咸阳家中赶到了当时的都城“西安”,学习儒家文化。

据说有一次,王祖在今西安兴庆公园,望着当时的“兴庆池”感叹道:“雨翻荷叶珍珠迸,风卷筠梢珮玉枝。”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此时的王祖文彩斐然,仅廖廖数语,一幅湖畔香莲的美景画面便跃然眼前。

而且因为是在战争年代长大,王祖也生得身材魁梧,对于舞枪弄棒,骑马射箭,也是样样精通。

而在当时的条件,在伪齐政权皇帝刘豫的统治下,各级贪污腐败成性,导致关中地区天地昏暗,社会混乱。

而王祖自幼接受的教育使他以“诚信正直”为立人之根本,而这样难免就触犯到了某些小人集团的利益,使得别有用心的人将他的名字从科举应试的录取名单中划掉。

“端正不羁”,是他对自己问心无愧的评价。

公元1137年,“子皇帝”刘豫被金国皇帝废除,而陕西关中地区经过谈判将其暂时归还给了南宋政府,当时王祖为了实现心中抱负,满怀希望去参加了武举考试,还特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世雄”以避人耳目。

凭藉着强健体魄和敏锐思维,王祖不负众望地获得了南宋朝廷的武状元。

但是,宋朝气数将尽,周围都是一群奸诈小人,王祖心中抱负一直没有实现的机会,一直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王祖心灰意冷辞去了官职,也离开了家乡。

他看清了,也悟透了,整日放荡身形,史书记载“每日闲游西复东。”

当时有人看到王祖整日不修边幅,于是给王祖取了一个“害风”的外号。“害风”在陕西话里面就是“疯子”、“害人精”的意思。

王祖知道这件事后倒并不在意,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并以“王害风”,自称。

前半生的百般委屈,使得王祖开始寻求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清空的内心,沉淀的思想,总会有奇迹发生。

公元1159年夏,年过半百的王祖在西安鄠县的甘河桥头遇到了两位高士,王祖谦虚地向先生们行礼,经过与他们的深刻交谈,王祖获益良多,终于明白了自己人生的归宿。之后,王祖笃定了决心要修真参玄,改名为王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开始了他的修道之路。

而那两位高士,就是日后被重阳祖师称作“先师”的正阳真人钟祖(汉钟离)和纯阳真人吕祖(吕洞宾)。

王祖既然已经清醒,便发愤精进,不止精读《道德经》《阴符经》《黄庭经》等道经,还熟读佛门的《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样对于少年时期所学的孔孟义理更是清楚明了。

同时也结识了迟法师、韩茂先这样的道友,也认识仁法师、定院主等有道的佛门僧人以及来彦中、赵文林等有德的儒门学士,在道儒佛三家思想的海洋中畅游汲取营养。

后来,王祖在他的修行实践中相继得到纯阳吕祖和海蟾刘祖关于道家内炼工夫的指点。

据传,王祖在甘河桥上遇见吕祖,王祖照吕祖指示往东方看,看到金莲七朵,吕祖便说道,何止金莲七朵,将来是金莲万朵!也即预示王祖将要度化七真,而七真又将让道教大兴起来,天下归往。

经过对传统道教的取舍、不断摸索思考与实证体会,王祖探求出了另一套体悟求证生命本真的方法,这便是全真道思想最初的雏形。

在王祖的心性里,有着陕西人的“生冷噌(cēng)倔”式的豪直坚毅,修行不有所成便决不罢休。

之后王祖在京兆城郊外的终南山下挖墓自居,自称“活死人”,更是在墓居的四周栽种了几棵人们常见的海棠树,有人不明白他这么做是为什么,王祖回答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

为了实现这番雄心壮志,王祖默默奋进,静心修持。

墓中修行三年后,王祖又迁与李灵阳、和玉蟾两位道友庵居同住,彼此砥砺,共同进步。

数年来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艰苦的锻炼让王祖“真性灵明,日渐了真”,道行已达登峰造极,名望日渐剧增

秦地的一些慕道之士纷纷被吸引至京兆来获修全真之学,其中就有醴泉县(今陕西礼泉)的史处厚、栎阳县(今陕西阎良)的严处常等人,他们前后拜师于重阳祖师,成为了全真道第一代传人。

对于真心求道的信友修士,重阳祖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来引导他们。

但是,重阳祖师并不是号召所有的全真弟子都抛世出家,他曾力劝京兆税院的冯五郎“休弃业,莫别妻”,让京兆城的王小六郎“休出离”,还对人说:“须知谨谨修心地,何必区区衔道衣?”又说:“枉把妻男空弃舍,将来罪业看如何!”

而对于出家道众,全真道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重阳祖师主张“十分戒行愈精严”,要求出家道士不沾酒肉且出家断缘。

还经常劝言道众要“绝尽思虑,行住淡素,不得言谈是非,不得一心二慕。”

可见,重阳祖师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教导方式,是真真正正为信众考虑的高士。

公元1166年前后,重阳祖师有了东行的想法,准备要离开秦中故乡向东度化有缘,而一位道友却将他的通行证给偷藏了起来。

根据当时的法规,没有通行证便无法出关,重阳祖师只好作罢,因为自己要“修持遵国法”。

虽然东行受阻,王祖却在长安滦村(在今西安长安区)的吕道人庵写下了自己的辞世颂,其中言明了自己所追求的是“一灵真性在,不与众心同。”

公元1167年,重阳祖师烧掉了自己所住的茅庵,走出了关中大地一路向东,终于在胶东半岛遇到了可以托付毕生所学的七位亲传弟子:“丹阳马真人、长真谭真人、长生刘真人、长春丘真人、玉阳王真人、广宁郝真人、不二元君孙真人。”

两年后,重阳祖师决定返回陕西终南祖庵,但是在归途时王祖世寿完结,功德圆满,羽化登真于汴梁。丘、刘、谭、马四子将师父仙骸移葬回了陕西故乡,让重阳祖师与他所爱的秦川渭水永远为伴。

之后,重阳祖师在陕弟子们将师父生前的文集初步整理了出来,在京兆城刻板刊印成书,使关中徒众尽可受教,后又经长生刘真人分为了九卷,最终形成了重阳祖师的传世著作——《全真集》。

重阳祖师追求真实,也活地真实。

他喜闻音乐,欣赏完风琴后,他便感慨“携尔蓬莱在玉庭。”

他爱吃面食,吃毕馎饦后,他便感慨“餐了赴蓬莱。”

他更热爱生活,修剪完胡须后,他夸赞匠人“刮削与提挦甚停当”,令他“心洽意惬”。

而由重阳祖师所开创的全真道,经过长春真人丘祖和历代后辈高贤的不懈努力,逐渐成为了与正一天师道并列的中国道教主流门派,被时人与后人所认可。

正如他所希冀的那样,全真思想的“海棠花”早已飘散到了九州四海,生根发芽,为每一位懂得欣赏此花的雅士送上自己独特的芳香。

由于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三位仙真对于重阳祖师有教化之恩,因此也被奉为全真道“三祖。”

而陕西这方重阳遇仙悟道、行道度人的仙迹之土,也被视为全真道的起源地。

时至今日,道教全真派宫观每每会在庙宇修建一座石制的遇仙桥,象征着祖师钟吕点化重阳的典故,提醒着门人不忘宗祖家风,一任全真法脉。

 

编辑:嘉瑞
校对:嘉灵、嘉瑞

审核:嘉禾 
(转载自网络)